欢迎访问无锡隆傲电子有限公司官方网站
13912385401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> 信息中心  > 公司新闻
钛酸钡制备技术及发展现状
时间:2022-07-29 阅读:
     钛酸钡是以BaTiO3或其固溶体为主晶相的陶瓷,也可视为由TiO6、BaO12套构而成,形成氧八面体结构,Ti4+位于氧八面体中心,Ba2+位于氧八面体结构之间的空隙之中,存在着六方相、立方相、四方相、斜方相和三方相等晶相。

      钛酸钡是钛酸盐系列电子陶瓷的基础母体原料,是典型的钙钛矿结构,具有较高的介电常数和较低的介电损耗。由于其良好的铁电、压电、热释电等特性使其在制造大容量微型电容器、计算机记忆元件、热敏电阻和电光集成器件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。

      目前在钛酸钡粉体的制备技术中,已实现工业化的主要有高温固相煅烧法、共沉淀加煅烧法和草酸盐沉淀法。但是以上这几种制备方法,最后都要经过一个高温热处理过程,这样会引起产物粒子的进一步团聚和长大,使粒子尺寸分布变宽,很难制备出超细、单分散的高质量粉体。

     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对BaTiO3粉体提出了钡钛比接近于1,高纯、超细、粒度分布好、单分散等的要求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,必须设法降低合成反应的温度或加入一些添加剂,以减少颗粒间的团聚,避免粒径过大。钛酸钡粉体制备技术出现了向原料易得,低温合成与晶化,产物超细等发展方向。

      1  钛酸钡制备方法
      1.1水热法
      水热合成法是指在密封体系如高压釜中,以水为溶剂,在一定的温度和水的自生压力下,原始混合物进行反应的一种合成方法。水热法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合成粉体的新方法,在合成氧化物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应用。Christensen 早报道了水热法合成得到钛酸钡粉体,其合成温度为380-450℃,压力约为30-50Mpa 。清华大学研发出了一种从溶液中直接合成钛酸钡纳米粉体的办法,并申请了专利。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以氯化钡、四氯化钛为原料在240℃下,经12h水热合成得到四方相钛酸钡纳米粉末。

      近年来水热合成法已成为较为瞩目的粉体合成方法,水热法合成钛酸钡粉体的制备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。水热法制备的粉体的优点是:晶粒发育完整,粒度分布均匀,颗粒之间团聚较少,而且其颗粒度可控,原料较便宜,成本低。而且粉体无须煅烧,这样可避免在煅烧过程中出现晶粒的团聚、长大和容易混入杂质等缺点。但该法也存在很多缺点:所需压力和温度都较高,反应时间过长或反应环境条件苛刻导致成本过高,氯盐易引起腐蚀,容易产生自身凝聚和钡缺位等一系列问题。如果能解决以上问题,水热法的应用前景将会十分广阔。

      1.2 溶胶-凝胶法
      溶胶-凝胶法是以金属醇盐或者无机盐为原料,经水解、缩合使溶液形成溶胶,然后再使溶胶凝胶化,经干燥和热处理得到粉体的一种方法。其基本原理是:钡和钛的醇盐或无机盐按化学计量比溶解在醇中,然后在一定条件下水解,使直接形成溶胶或经解凝形成溶胶。接着将凝胶脱水干燥、焙烧去除有机成分,得到BaTiO3粉体。

      Viswanasth R N等用Ba(Oet)2和Ti(Oet)4水解形成溶胶,在80℃处理溶胶得到凝胶,然后在750℃煅烧可得粒度为30nm的BaTiO3粉体,经过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改进,最后制得了粒度为14nm的BaTiO3粉体。

      国内的李青莲等采用硬酯酸钡和钛酸丁酯反应来制备BaTiO3粉体。其过程是将硬酯酸钡溶于硬酯酸中,然后加入等摩尔的钛酸丁酯反应得到凝胶,在800℃高温下煅烧得到粒度为20nm的BaTiO3粉体。

      另外,栾伟玲等以Ba (OH)2和钛酸丁酯为前驱体形成透明溶胶,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后得到凝胶,将凝胶陈化、干燥、研磨,最后煅烧处理得到颗粒尺寸小,分散性好的BaTiO3纳米粉体,并对工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探讨。

      溶胶-凝胶法多采用蒸馏或重结晶等技术保证原料的纯度,此工艺过程中不引入杂质粒子,制备出的粉体纯度高,组成均匀,粒度小。目前此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不错的进展,但是由于原材料价格昂贵,有机溶剂具有毒性以及高温处理会使粉体快速团聚,操作条件严格且不易控制,所以难以工业化。

钛酸钡的发展现状

      1.3 微乳液法
      微乳液通常是由水相、油相、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所组成透明或半透明的热力学稳定体系,实际上是一种宏观上均匀而微观上不均匀的分散的液体混合物。微乳液法是一种比较新的合成钛酸钡的方法,一般是将钡盐和钛盐的混合水溶液分散在一种有机相中,形成微乳液,将此微乳液与共沉淀剂的水溶液所制成的微乳液进行混合反应,形成BaTiO3的前驱体沉淀,经分离、洗涤、干燥、煅烧得到BaTiO3粉体。

       John Wang等采用微乳液法以Ba(NO3)2和TiCl4的水溶液为水相,环草酸为沉淀剂,己烷为油相,壬基酚聚氧乙烯为表面活性剂。研究结果表明:微乳液法所得的前驱体的热处理温度是600℃,传统草酸盐法所得前驱体需在700℃以上,煅烧2h,才能获得钛酸钡相。而且与传统草酸盐法相比,用微乳液法所得到的钛酸钡粉体显示出较好的特性,如很好的结晶性,粒子尺寸小,团聚程度很低,碳酸钡杂质相含量约为0.2%。宋方平等采用微乳液法制得了形貌规整的纳米球形BaTiO3颗粒,其颗粒粒径可达80nm,而且
其颗粒大小分布均匀。制备过程中利用了微乳液的微观环境,较好地控制了前驱体的离子形状及分散性。
      微乳液法得到的BaTiO3粉体有很好的结晶性,粒子尺寸小,团聚程度也比较低,但是容易含有碳酸钡杂质相,而且操作过程较复杂,成本较高。目前尚处于进一步的探索阶段。

      1.4 气相法
      气相法是以金属氯化物或金属醇盐为原料,通过电弧、燃烧、激光诱导等方式加热,气相反应后得BaTiO3粉体。金属醇盐燃烧制取BaTiO3粉体,是将钡、钛醇盐以等物质的量混合并溶于有机溶剂,再与助燃气体一起涌入雾化器中,经燃烧、分解使游离的钡、钛离子直接反应,生成高纯、微细、均匀的钛酸钡粉体。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     目前通过气相法获得的产品的粒径比较小,而且组分均匀。但是气相法发展缓慢,对设备的要求也较为复杂,而且成本高,因此尚无工业应用价值。

      1.5 二步熔盐法
      所谓的二步熔盐法,先用熔盐合成法合成片状的含钡的盐类作为前驱物,再通过二次反应最终制得片状BaTiO3。

       国外的日本庆应义塾大学(Keio University)先用熔盐合成法合成片状Ba6Ti17-
O40作为前驱物,再使前驱物与BaCO3进行熔盐反应,最终制得片状BaTiO3;国内清华大学通过熔盐合成片状BaBi4TiO15作为前驱物,然后用Ba2+代替前驱物中的Bi3+,通过局部化学反应形成钙钛矿结构的厚度为0.5um的片状BaTiO3 。这种方法工艺繁琐,产物受熔盐组分不一致挥发的影响较大。

      2  结论
      固相法和沉淀法获得的产物粒子存在团聚和长大的现象,粒子尺寸分布变宽,产物纯度欠佳,不易控制颗粒形态;水热法、溶胶-凝胶法、微乳液法和气相法,制得的BaTiO3颗粒形貌复杂,形态不易控制,工艺复杂,成本较高且产量有限,很难实现工业化生产;虽然二步熔盐法制得的BaTiO3粉体还比较理想,但是这种制备方法的工艺相当繁琐,最终产物受熔盐组分挥发不一致的影响较大,产物组成不稳定。综上所述,制备大批量BaTiO3粉体的技术还需另辟蹊径。目前我们急需寻找一种工艺简单,最终产物稳定而且适合大批量工业化生产的一种制备方法。目前现代凝固理论与技术的发展使共晶组织形态的控制成为可能,人们不仅可以通过变质处理共晶组织形态(例如:铸造工程上使Al-Si共晶合金中Si的形态可以由片状转变为纤维或颗粒状,使铸铁中的石墨由片状变为球状或蠕虫状);还可以通过物理、化学手段调整熔体形态以改变共晶组织形态(例如:通过熔体温度处理使Al-Si共晶组织中的Si的大小、形态和分布发生变化。
微信公众号